公司资质
公司资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资质
大同区盐碱化草原治理成效显著▷从“白色沙尘暴”到“绿色协奏曲”
来源:欧宝娱乐    发布时间:2025-07-08 19:17:26

  原标题:大同区盐碱化草原治理成效显著,昔日盐碱地经过治理再现“绿色生机”

  一棵棵嫩绿的小草破土而出,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茁壮成长。在大同区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现场,看着盐碱地上长出的小草嫩芽,研究员潘多锋喜上眉梢,他心里清楚,这些小草特别珍贵。

  除了潘多锋,八井子乡杏山堡村翟生屯农民张国庆,这几天也常常到这里溜达,看着盐碱地上长出的青草,他不禁感慨:“前两年春夏季节,专家们天天‘长’在盐碱地上搞试验,一开始村里人都认为这样的盐碱地‘治’不好。可后来看着盐碱地上长出绿油油的小草,白花花的碱斑不见了,大伙这才意识到,盐碱地‘消失’后,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

  “你看,这里在两年前到处是较为严重的盐碱秃斑,放眼望去,白花花一片。经过两年的治理,这些耐盐碱植物扎下了根,现在是满眼的绿色与希望。”大庆市大同区林草局工作人员拿着去年盐碱化草原治理前后的对比照片说。

  盐碱地被称为“大地之殇”,其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习格外的重视盐碱地治理,在2023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三北”地区大量盐碱地上植被稀疏,防风固沙能力差,如不加快治理,将增加荒漠化风险,治理盐碱地生态意义重大。

  近年来,市林草局坚决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把破解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作为攻坚难题,在大同区实施了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先后总结出“一优三改”生态修复治理等措施,共治理盐碱化草原8000亩,对比2023年和2024年项目施工前后草原生态监测数据,草原植被覆盖率由48.1%提升到64.6%,同比增长了34.3%;每亩干草产量由52.8公斤提高到89.5公斤,提高了69.5%,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更让曾经的“白色沙尘暴”蜕变成如今的“绿色协奏曲”。

  我市地处松嫩平原,有草原面积671.14万亩,占全市面积近37.85%。大部分草原为天然草原,优势草种以羊草、星星草为主,是全市陆地ECO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加之建市以来油田开发建设、草原放牧等过度开发利用,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碱疤癞”。2023年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大庆市盐碱草原面积约为162万亩,其中重度盐碱草原59.4万亩。虽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治理修复举措,但重度碱化草原治理一直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难题,且呈逐年扩大趋势,严重制约草原生态效益发挥。

  大同区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区,全区草原面积77万亩,受自然条件和过度利用等因素影响,草原普遍退化,全区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不足55%,草原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中重度盐碱化草原占到草原总面积的70%,草原重度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草原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严重丧失。

  今年57岁的张国庆,是八井子乡杏山堡村翟生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屯子周边除了农田就是草原,草原上也有不长草的地块,但比较少。后来,随着草原被利用与开发,盐碱地慢慢的变多且面积逐步扩大,草原好似长了“斑秃”……

  “盐碱地如果不治理,对环境影响太大了。”张国庆说,他们屯子周边有许多盐碱地,最严重时,开春一刮风,屯子里弥漫着“白烟”——白碱面。如沙子一般细小,被风刮起就像是“白色沙尘暴”。

  八井子乡杏山堡村下洼子屯的农民孙洪斌也有同感,他对记者说,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不长草,春季刮起的“白烟”,给周边村屯的环境也造成极大影响……

  随着盐碱地“恶化”,治理盐碱地成了重中之重。组织权威专家、基层林草部门、草业企业深入开展实地调查和技术研讨论证,找准盐碱化草原治理存在的核心问题;针对问题科学制定治理措施,实地踏查、无人机影像等方式科学研判地块真实的情况,对不同地块靶向定位、对症下药;协调省农科院草业所科研团队、省草原站等单位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治理技术支撑体系……市林草部门积极作为,全力向盐碱地“宣战”。大同区率先打响“战风斗沙”的盐碱地战役,专家、科研人员纷纷到来。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为契机,聚焦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难题,以典型试点、科技攻关、系统修复为治理方向,积极运用科学化、项目化、系统化手段,精准实施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在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上下功夫,稳步恢复草原植被覆盖度和生态功能。

  市草原湿地中心主任常峰介绍,2023年,依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有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突破常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在重度盐碱化草原集中连片的大同区八井子乡,开展了70亩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试验,经过两年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试验基础上,在省、市两级林草局的全力支持下,2024年启动实施了“大同区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在八井子乡杏山堡村、老山头乡老山头村和祝三乡奋斗村展开了“治理盐碱地战役”。

  在治理盐碱地过程中,黑龙江省农科院研究院研究员潘多锋全程参与,他还记得在2023年2月14日,他和同事们来到八井子试验地块时的场景,一眼望去,附近都是白花花碱斑、一片片盐片。“最严重的盐碱地,碱斑连成了片,触目惊心。”潘多锋说。

  探现场、取样品、做化验。潘多锋和同事们用土钻垂直扎进盐碱地分三层取样,10公分、20公分、30公分,分别化验PH值、电导率、有机质等指标。“经过化验,发现盐碱度非常高,土壤养分匮乏,是典型的重度盐碱地。”

  潘多锋介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他们先进行了预试验,选取70亩重度碱化草原地块作为合作试验地块。综合项目地块草原的立地条件,改变以往传统草原修复手段,量身定做重度碱化草原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在项目区设置围栏、振动深松、人工种草、土壤处理、修建排水设施等措施,为草原盐碱化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精准提高草原修复治理成效。

  之后,潘多锋和同事们可谓“长”在了盐碱地试验地块上,风吹日晒不说,到了饭口没忙完,就喝矿泉水加面包对付一口。

  经过一年多的科学改良治理,通过2024年返青观察试验项目,改良后草原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明显地增加,土壤酸碱值和容重显著下降,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草原生产力水平得到非常明显提升。该项目在改善区域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今后更多区域推广应用盐碱草原治理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经验积累。

  “以前,这片地都是碱斑,一刮大风碱土飞扬。现在,经过林草部门的治理,草密了、地也绿了,生态逐渐好起来了。”张国庆感慨道。

  八井子乡杏山堡村翟生屯村民刘祺说,看到的盐碱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他很高兴,“生态环境好了,野鸟也多了起来。”

  “盐碱地被植被覆盖,且植物种类增多,生产力明显提高。”潘多锋说,试验项目地块盐碱地消失了、草绿了,已经初现“风吹草低见牛羊”情景。

  “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凝聚了行业部门、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实施工程单位等多方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市草原湿地中心主任常峰介绍,经过近两年的治理,随处可见的白碱斑不见了,积水洼地逐渐消失,耐盐碱植物悄然生长,曾经荒芜的土地绿了起来。对比2023年和2024年项目施工前后草原生态情况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草原植被盖度由48.1%提升到64.6%,而今年生态成效将进一步显现。

  从2015年至今,市林草局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2.74亿元,累计开展生态修复治理233.64万亩。2025年,争取国家及省级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用于8.21万亩草原的修复治理,其中重度盐碱地综合治理2684万元,治理面积1.79万亩,目前已普及大同区、杜尔伯特县等三个县区。

  “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建成见效,不仅圆满完成了省政府部署的攻坚破难任务,建立了适宜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原综合治理新模式,找到了盐碱化草原治理的突破路径,同时,典型示范效应也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保护和修复草原的积极性,更坚定了大同区治理盐碱化草原的信心和决心。”市林草局工作人员说,我市重度盐碱草原治理的实践探索充分印证,生态治理既要有“硬碰硬”的决心,更需有“巧破局”的智慧。当科技力量注入传统治理,当多元主体形成治理合力,曾经的“盐碱不毛草地”可完全蜕变为“郁郁葱葱的希望之原”。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我市将聚焦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以扎实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为主线,持续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上谋改革、出实招、促发展,扎实推动草原修复治理由“防退化”向“提质量”转变,聚力提升林草ECO质量和稳定能力,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大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