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郑成功往事
来源:欧宝娱乐    发布时间:2025-03-26 22:36:30

  何斌,又名何廷斌,福建南安人,17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最著名的富商。他靠做外贸起家,生意遍及日本、印尼、越南等地。

  那时候,荷兰已经占据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人就侵占了台湾南部,建立起两个侵略据点——热兰遮城(台湾城)和普罗文查城(赤嵌城)。到1642年,荷兰人驱逐了占据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全岛。

  17世纪是荷兰的巅峰时期。荷兰人依靠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手握军权的殖民与贸易机构,横行东南亚。

  荷兰人对台湾进行打包管理,将各种税收细化分包给当地商人。何斌承揽了人头税、稻米税、乌鱼税等多个重要税种,再加上他长期为荷兰殖民者做通事(翻译),与荷兰的关系显得很密切。

  然而,荷兰人后来惊诧地发现:不仅他们在台湾征税,郑氏海商集团也委托人在岛上向中国人收税,从郑芝龙时代就开始了。

  不排除何斌担任了双面承包商的角色:他一面为荷兰殖民者收税,另一面为郑成功收税。

  因为何斌跟郑氏海商集团关系向来良好。他早年正是追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才来到台湾的。生意做大后,他在台湾的大陆移民中担任长老职务,地位显赫。

  荷兰人当然不愿放弃霸权,于是扣留了郑氏海商集团的征税船,还给郑成功写信抗议,要求他退还荷兰统治台湾以来郑氏父子从岛上“偷走的钱”。

  郑成功对此予以强硬回绝,说他向渔民收税是自古以来的惯例,荷兰人无权过问。他同时警告荷兰人,如果继续扣留船只,他将打一场贸易战,禁止属下的船只、商人跟荷兰人通商。

  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两股海上商业势力,郑氏海商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直存在微妙的关系,既合作,又竞争。

  1655年7月,郑成功给荷兰殖民者发去一通公告,要求荷方在台湾进行张贴并执行。公告内容是,由于前一年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迫害中国海商,郑成功决定禁止中国商人与马尼拉之间的贸易。

  按说这是针对西班牙殖民者发出的贸易禁令,不伤及荷兰人的利益。但荷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商业影响,而是政治影响——如果他们遵照郑成功的要求张贴公告,就代表他们承认了郑成功对台湾享有主权。所以他们决定将郑成功的公告藏起来,不予张贴。

  1656年6月,郑成功在厦门颁布公告,宣布将于100天后断绝与台湾贸易,想借经济封锁逼荷兰人就范。他这次直接派人到台湾宣读这份贸易禁令。

  不过,随着郑成功的贸易禁令生效,两岸贸易额锐减,荷兰人先顶不住了。他们心急火燎地要求重开两岸贸易,于是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厦门拜见郑成功,希望国姓爷有话好好说。

  使者是谁?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何斌。荷兰人能物色出来的在两边都说得上话的人,非何斌莫属。

  何斌虽是台湾数得上号的巨富,但在两岸贸易战期间,损失惨重,濒临破产。他的财富积累模式,很像如今的某些地产富豪:生意做得越大,举债就越多;举债越多,生意就做得越大。如此循环。所以人们说他是台湾的“首富”,也是台湾的“首负”。

  这种情况下,何斌甚至比荷兰人更渴望重开两岸贸易。为此,他利用使者身份,两头骗,走钢丝。

  三个月后,1657年6月,何斌回到台湾,给荷兰人带去了郑成功同意恢复两岸贸易的好消息。

  荷兰人也高兴,但直觉认为郑成功这么难搞,开出的条件一定很苛刻。谁知道何斌说,郑成功的条件也没什么,就希望荷兰人善待中国海商在东南亚以及台湾的船只。

  就这个不痛不痒的要求?荷兰人竟然不怀疑何斌从中欺瞒,爽快地答应了,并让何斌转告郑成功。

  事实上,何斌跟郑成功这边说的是,荷兰人愿意称臣纳贡,并不再干涉郑成功在台湾的征税权,请求国姓爷恢复两岸通商。

  郑成功一听也高兴,准了。同时还拟订了台湾的征税方案,何斌顺手以每年1.8万两白银的价格,从郑成功手里承包了征税权。

  自诩精明过人的何斌,此后在荷兰人眼皮底下,偷偷以郑成功代表的身份,开始大规模的征税活动。

  连带的不利影响是,何斌作为巨商的信用一夜崩溃,他的商业帝国遭遇毁灭性打击。新老债主群起逼债,导致他完全破产,在台湾无法立足。

  1644年,风云激荡。大明亡于李自成,最后摘桃子的却是关外的清军。第二年,清军南下,短命的南明弘光政权瞬间灰飞烟灭。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叔父郑鸿逵于是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这个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3子的八世孙,看着离皇位挺遥远,但那个特殊年代,只要是朱家的血脉,就非常有可能被供着,为反清复明站台。

  1646年,清军进攻福建,郑芝龙战败投降。他那22岁的长子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无效,遂与父亲决裂,拉起一支队伍,继续反清复明的事业。

  郑成功的个性比父亲强悍很多。1650年,郑成功夺取了厦门,从此厦(门)、金(门)两岛成了他的抗清基地。兵力最盛时,属下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士兵近20万人,拥有各种大小船只5000余艘。养兵粮饷则由覆盖南海贸易网络的郑氏海商集团供给。

  到1657年,解决完与荷兰殖民者的贸易问题之后,郑成功决心开拓抗清的新局面。当何斌替他在台湾征税的时候,他至少三次率领水陆大军北上,希望攻下明朝故都南京。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在1659年的夏天。郑成功联合在江浙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张煌言等人,一举攻下了崇明、瓜洲、镇江,进抵长江,直捣南京。

  可惜,最后因为战略指挥失误、骄傲自满等多种原因,南京久围不下,清军大部援兵赶到,郑军惨败于南京城下,被迫退回厦门。元气已经大伤。

  不久,北京传来密报,清军准备进攻郑成功的大本营,意图一举歼灭。顶着巨大的压力,郑军内部士气低落,人心涣散。

  史书没有记载郑、何这次见面的情景。有一点能明确的是,何斌从台湾回到大陆后,向郑成功进献了珍贵的台湾地图和赤嵌城木制模型。

  他游说郑成功:台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而且城中的荷兰殖民者“不上千人”,攻之唾手可得。

  1660年的金(门)厦(门)保卫战中,郑成功虽然取得胜利,迫使清军统帅达素自杀,但他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赶紧找到一块新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而且,面对军中人心浮动,他也需要一条新的出路,来凝聚军心。

  然而,当郑成功在军事会议上抛出这一计划时,却遭到了军中一大批文臣武将的激烈反对。郑成功无奈宣布散会,择日重议复台事宜。

  第二次军事会议上,部将马信有所松动,提议可派小股部队赴台试水,而杨朝栋赞成直接出兵。郑成功很满意,大赞杨朝栋,说他的发言可破“千古疑惑”。

  就这样,尽管反对声音仍然占主流,郑成功还是愉快地决定:出兵东征,!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2.5万名官兵,数百艘战船从厦门出发,揭开的序幕。何斌作为向导随征。

  这个时间的选择,恰到好处。一方面,当时顺治驾崩,清廷无暇顾及郑成功;另一方面,郑成功一年多前北伐失败后,台湾方面就盛传他要出兵复台,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大本营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派来了一批援军守卫台湾,结果不见郑军动静,1661年2月,部分援军又返回巴达维亚。

  4月30日,郑成功的舰队从荷方设防空虚的鹿耳门水道突入大员港,登陆成功,荷兰守军以为神兵从天而降。因为这条水道平时海水很浅,海底都是石头浅滩,荷兰人还把损坏的船只沉入海底,构建出一道天险。谁知道郑成功利用海上涨潮之机,巧渡鹿耳门,一直冲到赤嵌城附近,向荷军展开猛攻,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

  史学家认为,郑成功采用这一路线,可能正是听从了久居台湾、对当地港道状况十分熟悉的何斌的建议。所以说郑成功出兵,何斌功不可没。

  接下来的一场海战,郑成功大获全胜,荷兰方面仅有一条小通信船“玛利亚号”逃跑掉,其他三条战舰均战毁。郑成功对跑掉的“玛利亚号”亦不在意,当时台风季将开始,大部分时间海上只刮南风,一艘帆船不可能顶风航行到巴达维亚通风报信。

  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总兵力仅1600多名,其中四五百名在赤嵌城,绝大部分在中心据点热兰遮城。郑成功随后兵分水陆进击热兰遮城。

  热兰遮城堡采取了最先进的文艺复兴式城堡设计,不仅城高墙厚,而且每个角落都有箭头型的堡垒向外突出,能形成交叉火力,使得整座城没有一点死角。郑军损伤惨重,对热兰遮久攻不下。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长官揆一明知兵力处于下风,却凭借城堡优势,拒不投降,苦撑等待巴达维亚的援军到来。

  强攻不行,转而围城。热兰遮城已是一座孤城。郑成功改变策略,布下兵力,绕城挖深壕,希望以断水断粮的方式,逼迫揆一投降。这一围,就是整整9个月。

  郑成功多次写信对揆一劝降,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揆一的态度却十分强硬,鼓动热兰遮的士兵继续抵抗,并不时谎称巴达维亚的援军就快到了。

  果不其然,逃跑的“玛利亚号”绕道菲律宾,花了两个月竟然奇迹般地回到巴达维亚,搬来了10艘战舰的救兵。这大大出乎郑成功的意料。

  荷兰舰队的突然到来,让郑成功措手不及。当时,他的军队正分散在台湾各地从事屯垦活动,以解决粮食危机。好在一场台风让荷兰援军不得不退到澎湖,等到他们重返热兰遮时,郑军已完成了集结。

  最终,经过两场海上战斗,荷兰援军被击沉和被俘虏战舰8艘,他们的海军统领,跑了。

  热兰遮城的荷军听到消息,士气消沉。此时,城内瘟疫开始蔓延,能打的荷军仅剩三四百人,他们更加消极怠战。揆一向他们许以重金,都起不到什么效果。

  郑成功虽然在兵力上对台湾的荷军形成非常大的优势,但有两大潜在威胁,只要一个奏效,能否拿下台湾大成疑问。

  一个是荷兰战舰在火力、航行等方面均大大超过郑成功的水军,而且巴达维亚的援军随时有可能出现,这对疲于围城、屯垦的郑军,是巨大的威胁。

  另一个是清军可能随时介入。清廷如果介入这场战争,矛头肯定指向郑成功,而不是荷兰殖民者。事实上,郑成功围困热兰遮期间,一条荷兰商船曾进入泉州,两名荷兰代表甚至被送到福州与靖南王耿继茂会面,并给揆一带回了清军愿与荷兰共同攻打郑成功的意向。结果,因为沟通障碍和荷兰人内讧,这个对郑成功最坏的联合局面才未形成。

  1662年1月底,围城将近9个月之时,郑成功采取了投降过来的一名荷兰军官的建议,对热兰遮城发动最后的总攻。

  攻城的具体建议是以堡垒对抗堡垒。郑军新建3座炮台,以重型炮弹猛轰,两小时内发射炮弹2500发,硬是在热兰遮城堡南面打开了一个缺口,并迅速占领了一个突出的支堡。

  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郑军从这个支堡猛轰热兰遮城内部,揆一束手无策,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