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持续不断的干旱现象导致中欧多个地区的河流水位急剧下降,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点。在莱茵河、威悉河和易北河等大河的河滩上,那些被称作“饥饿石”的岩石再次浮现水面。这些石头上刻有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低水位日期,及各种警告和标记。有些“饥饿石”还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成为了古代干旱的见证者,并且在某些地方,这些石块还被视为“不祥之兆”。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饥饿石”(德语为“Hungerstein”)一词最初是由船夫们创造的,由“饥饿”和“石头”两词合并而来。德国历史学者佩特兰德尔曾向青木解释道,这些石头之所以得到这一个名字,是因为它们在河流退水后显现出来,暗示着航道的枯竭。对于依赖这些河流航道的地区,长时间的干旱带来的作物歉收意味着非常有可能发生饥荒,航运停滞也使得食品及其他物资的运输变得异常困难。
最早的一块“饥饿石”可追溯至1417年,之后人们陆续发现了刻有1473年、1616年、1654年、1666年等日期的石块。大多数被发现的“饥饿石”属于15至19世纪期间的遗物。许多石块上刻有不同年份的日期和警告,成为了民间记录水文变化的“工具”。尤其是在易北河、莱茵河、摩泽尔河和威悉河等大河流域,随着水位的下降,“饥饿石”频繁显现。有时,干涸的湖泊中也能发现这些石块,尤其是在勃兰登堡州的一些湖泊,干涸时石块也同样浮现。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关于“饥饿石”的报道开始在报纸和旅行记中出现。例如,1876年8月的《特普利采报》就曾提到:“由于持续干旱,易北河已经呈现出自1842年以来最为悲惨的景象,‘饥饿石’随处可见。如果不下雨,德累斯顿与德钦之间的航线将在几天内停运。”
在所有的“饥饿石”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位于捷克小镇德钦附近的易北河上的那块。这块石头不仅因其巨大的体积而广为人知,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上面刻写的警告语:“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这块石头上最古老的铭文可以追溯到1616年,当时该地区仍有很多讲德语的居民。除此之外,这块石上还刻有1746年、1790年、1800年、1842年、1868年等日期。
早在20世纪初,这块“饥饿石”便成为了德语媒体的常见报道对象。1904年,有报纸报道指出,成千上万来自欧洲各地的游客专程前来朝圣这块石头。为保护这块宝贵的历史遗迹,当地的水利部门将它围了起来。此外,印有这块石头的明信片被寄往世界各地。
即使到了20世纪,仍有很多人在这块石头上添加新的文字。1930年,便有一则捷克语的谚语被刻在了这块石头上:“姑娘们,不要哭,不要抱怨,如果干涸了,就给田地浇水。”另外,也有一些“饥饿石”因为其令人警觉的警告语,成为了媒体和社交平台的焦点。例如,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布莱克德小镇的易北河岸边,有一块“饥饿石”上写着:“当这块石头沉没时,生活将再次充满生机。”而在德国沃尔姆斯附近的莱茵河边,有一块刻着“1947年饥荒年”的石块,这些文字让看到的人不禁深思。
这些惊人的警告并非偶然。德国石材历史专家扬-迈克尔·朗格教授曾在接受“德国编辑部网络”采访时表示,当水位异常低时,对生活在河边的人们来说,通常意味着灾难。毕竟,长期的干旱往往会导致农作物歉收,甚至有可能引发饥荒。
朗格教授和他的团队在2015至2018年间,对德国与捷克之间的易北河沿线块“饥饿石”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头是“宝石”,值得被视为气候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址。它们记录了居住在河流沿岸的居民在面对极端气候时的生活困境,也为气候和水文研究提供了早期的非官方记录。
有趣的是,这些“饥饿石”并非在河流的每个地方都有,而是在某些地段的频率更高。朗格教授解释道,这些石块多出现在易于雕刻的岩石区域,例如砂岩地带。早在1893年,奥地利林茨的一份报纸就曾将“饥饿石”称作“最干旱年份低水位的标志,是一部特殊的气象编年史”。
即使到了今天,“饥饿石”仍是中欧地区常见的水文地标。德国联邦环境部门最近表示,这些石块时刻提醒着我们,如果不重视气候保护,未来的干旱和低水位可能更加频繁,“饥饿石”的出现也将更为常见。
实际上,“饥饿石”并非今年欧洲酷暑中唯一揭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气候文物”。瑞士冰川融化后发现的1946年失事飞机残骸、阿尔卑斯山的二战炮弹、蒂罗尔冰川上发现的500年历史木乃伊羚羊等,都向我们传递着自然变化的警告。这些“气候文物”不仅让人回忆起过往的极端天气,也提醒着我们新的干旱和酷暑马上就要来临。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背景下,欧洲亟需加大气候保护的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