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军休干部、“昆明好人”杨修平,胸前总是佩戴着一枚党员徽章。“员便是要把身份亮出来,这既是荣誉,也是束缚,鞭笞着我一心一意为公民服务。”这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说。
杨修平的老家在重庆市綦江区。2005年从云南省军区退休后,他在昆明和綦江两地替换寓居。在妻子杨幸芳眼里,杨修平是个“闲不住”的人,住在哪里,他就把功德做到哪里,活跃投身各类公益活动。
2020年10月,留念中国公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举行。其时,寓居在綦江区的杨修平收看电视直播后很受牵动。他突然间想到:綦江区不知有多少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过得好不好?
当天下午,杨修平前往有关部门查阅材料,了解到綦江区当年有许多有志青年参与了志愿军,270余人献身。抗美援朝战争完毕后,回到祖国的老兵们大多回乡务农。跟着时光流逝,了解他们故事的人慢慢地少。那天夜里,杨修平翻来覆去。他做出一个决议:寻访健在的綦江籍志愿军老兵,记载下他们的战役故事。
当地志愿军老兵大多住在村庄,杨修平开着自家的车寻访,早出晚归。遇到山路难行,他就半路停下车,步行爬坡、过沟,叩开一位位老兵的家门。
家住綦江区古南大街清水村的九旬老兵赵斌怎样也想不到,有一天,一位陌生人会专程来到他的家里,要听听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役故事。那一天,他们促膝而坐,交谈了良久。临别时,杨修平印下赵斌左手的一枚手印。
细看那枚红手印,每一根手指的中心部分都是“镂空”的。当年在战场上,赵斌左臂中弹,伤得很重,几乎截肢。后来这条手臂尽管被保存下来,但落下无法翻转、手指无法伸直的后遗症。杨修平回想,那天赵斌尽力合作,仍是无法印下丰满的手印。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说起綦江区郭扶镇团结村的老兵邵泽龙,杨修平充溢慨叹。邵泽龙因在战役中右腿挂彩,在后方医院住院40多天。作为机枪班班长,邵泽龙住院期间一向惦记着前方的战友,在创伤还没有彻底愈合的情况下,回到连队持续战役。回到祖国后,邵泽龙自动抛弃评残。问及原因,这位在村庄务农几十年的老兵说,自己不想给国家添担负。
历时2年,杨修平共寻访了66位抗美援朝老兵。除记载收拾老兵们的战役故事,杨修平还留意给他们的建功证书、留念章等拍下相片,一同汇编成册。这些材料后来被綦江博物馆保藏。
记载老兵故事,更要讲好老兵故事。近年来,綦江区退伍武士事务局等单位组建起一支老战士报告团,杨修平热心参与其间。宣讲时,杨修平总会带着一个小箱子,里边装着部分老兵的建功证书、留念章,还有行军照明用的火把、果腹用的树皮等物品。他结合什物、声情并茂的叙述,一次次感动着现场听众。
讲起年过古稀的老公拄着爬山杖,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山路上,坚持寻访抗美援朝老兵的情形,杨幸芳既感到疼爱,又充溢了解。“不管是寻访老兵,仍是热心协助别人,老杨每做一件事,都是诚心的、高兴的。那是他的武士情结、为民情结使然。”杨幸芳说。
杨修平的老家綦江区郭扶镇双山村有一条土路,晴天扬尘四起,雨天泥泞难行。提前修通平坦的水泥路,是乡民一起的愿望。了解到村里硬化路面存在资金缺口后,杨修平不只自动拿出积储支撑,还应村干部之邀,在乡民大会上给我们加油打气,发动乡民活跃为团体作奉献。通过和谐,不少乡民捐出钱款、让出地步,我们齐心协力,顺畅将土路拓展、硬化。
在綦江区,杨修平家地点的那栋楼共有200多户居民,从地下车库到电梯间有5步台阶,轮椅、婴儿车等难以通行,我们都为“梯改坡”的事忧愁。杨修平代表居民联络物业管理部门,得知小区配套设备改造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住户赞同。尔后接连几个晚上,他都在楼道口等候回家的居民,搜集我们的签名。很快,“梯改坡”得以顺畅推动。现在,说起杨修平裹着大衣、在冬夜里搜集签名的情形,我们仍交口称赞。
采访中,笔者遇到80多岁的居民赵长兵。一次,赵长兵送小孙女上学,公交车迟迟不来,眼看就要迟到。情急之下,赵长兵敲开杨修平的家门求助。杨修平二话不说,马上开车把孩子送到校园。从那以后,杨修平自动和社区打招呼,只需邻里有急事要用车,他责任接送,随叫随到。
热心服务居民是功德,可杨修平究竟年过古稀。有人劝他留意身体,杨修平却有自己的坚持:“我是一名老党员、一名老兵,受党和部队教育了一辈子。奉献的人生最美好。尽管年岁大了,我还总想为社会、为大众出一点力,这样心里才结壮。”
笔者了解到,早在十几年前,杨修平就与昆明、綦江两地的有关部门别离签订了遗体和器官捐赠协议,期望能为医学工作作奉献。让人感到意外和敬仰的是,在杨修平带动下,他的亲友们从不了解到了解,从对立到支撑,先后有11人与有关部门签订了捐赠遗体和器官的协议。
杨修平的大姐杨修华,入党66年,担任过村妇女主任,在村庄生活了一辈子。在杨修平影响下,她自动提出捐赠遗体的主意。“能为国家作点奉献,这是件功德,也是我的愿望。”杨修华说。
前些年,杨修平在郭扶镇双山村老屋邻近,用水泥和石子修起一个占地约6平方米的“逗号”图画。杨修平说,他想以此鼓励自己,“爱心接力没有止境,助人路上永不留步”。